English

沙龙:“瘟神”也有温情?

2001-01-21 来源:生活时报 谢龙 我有话说

在巴以扑朔迷离的走势上,有一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一定不要忽视,他以其近乎神奇的军事才华名扬世界,也因其近于疯狂的残忍而备受谴责。但近日,他却表示出令人不解的温和。

在世人的眼里,沙龙简直就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瘟神”,只要谈及沙龙,“强硬”、“鹰派”、“激进”这样的词语频频出现。在18年前那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进攻巴解在贝鲁特的总部的战争中,沙龙以其近乎神奇的军事才华名扬世界,也因其近于疯狂的残忍而备受谴责。去年9月28日,沙龙强行进入东耶路撒冷圣殿山引发持续至今的巴以流血冲突。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沙龙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沙龙真的变了?

2000年年底穆斯林开斋节期间,这位以反对阿拉伯人著称、甚至在公开场合一直拒绝与阿拉法特握手的以色列右翼领导人,竟然致信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向他祝贺节日,表示希望以巴人民能实现完全、永久的和平,共享地区稳定和繁荣的成果;在以右翼组织指责看守政府总理巴拉克接受美国总统克林顿以巴和平新建议是“叛国”行为时,沙龙公开呼吁人们不要发表煽动性言论;当以色列一极端右翼组织领导人夫妇遭巴武装人员枪击身亡后,又是沙龙倡议大家保持克制,甚至他还近乎献媚地赞扬“巴勒斯坦人民很勇敢”。

难道沙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吗?对此,以色列看守总理巴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沙龙此举只不过是为了利用民众企盼和平的愿望捞取选票而已。沙龙是十足的“狼外婆”。工党总理候选人、看守内阁总理巴拉克没有点沙龙的名,但他提醒大家不要忘了,是谁发动了黎巴嫩战争,1000名士兵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是谁70年代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被占领土上掀起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热潮;又是谁在去年9月底,强行去东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巴称“尊贵禁地”)访问,引发了持续3个多月的以巴暴力冲突。巴拉克总结道,有些人就像童话故事《小红帽》里的狼外婆一样,尽管戴着帽子、将身体藏在毯子下,但她锋利的牙齿,仍时刻提醒着公众“狼”的本性。

从目前来看,无疑沙龙的自我包装获得了成功。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沙龙的支持率比巴拉克高出18个百分点。以色列前总统魏茨曼,右翼利库德集团前领导人内塔尼亚胡都表示在总理选举中投票支持沙龙。许多右翼政党和组织已纷纷表态,宣布支持沙龙。以色列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口号:“只有沙龙才能带来和平!”

强硬的“鹰派”

今年72岁的沙龙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一个农村,自幼参加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青年时代的沙龙就是一个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曾前往英国军事院校接受严格的教育。回国后,年仅17岁的沙龙进入军队,刚20岁出头,就因屡立战功成为以色列军队著名“戈兰旅”的侦察队长。

一家西方报纸曾这样报道:“沙龙把冒险当成自己的第一事业。”此言不虚。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几乎都有沙龙的“赫赫战功”。但是,沙龙也因为其强硬的立场和鲜明的个性———尤其他动辄诉诸武力的做法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几次大战结束,媒体送给沙龙一个绰号———“战争机器”。

第一次中东战争行将结束时,为抓捕两名阿拉伯联军士兵以换回被俘的两名以军士兵,时任排长的沙龙招呼了几名士兵,登上一辆吉普车就径直向敌方阵地开去。吉普车冒着弹雨在阿拉伯联军的堑壕前停下,沙龙和几个士兵闪电般地跃下来,把两个阿拉伯士兵抓上车,然后扬长而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已升任伞兵旅旅长的沙龙带领全旅偷袭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遭到伏击偷袭不成、伤亡严重之际,沙龙命令:“强攻!”并亲自率队冲锋,最终占领了米特拉山口。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苦心经营数年的“巴列夫防线”即全线崩溃,以军在西奈半岛节节败退。危急时刻被任命为南部军区司令的沙龙,此时却下达了一道令全世界吃惊的命令:进攻!自己的军队在前线败退,他却敢于以一支由十多辆坦克组成的孤军插入敌后,抢占渡口要点,截断了埃及军队的补给线,扭转了战局。英国一位将军评价说:“这是军事史上最大胆的行动之一。”

1981年6月,以色列总理贝京第二次组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贝京竟将国防部长要职交给了沙龙。很快,以色列政策开始深深地打上沙龙的“鹰派烙印”。

1982年,贝京政府不顾工党的反对入侵黎巴嫩。在此之前,沙龙亲自秘密访问贝鲁特,甚至带着保卫人员走遍了贝鲁特的大街小巷。一个国家的国防部长竟在战前潜入敌方的首都进行侦察,这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种事,也许只有沙龙能做出来。

在80年代以来的近20年里,沙龙几经沉浮。但在以色列政坛上,他始终是一个鹰派人物。由此看来,沙龙“视察”阿克萨清真寺的做法尽管被人认为过于出格,但对他本人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圆滑的战术家

沙龙以立场强硬而闻名。然而,几乎所有了解他的人都认为,无论在战场、政界还是谈判桌上,他既激进,又精明,既强硬,又圆滑。

80年代是沙龙政治生涯的低谷期。1983年3月,因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揭露,沙龙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但是,沙龙并没有因此压抑他的个性。无论在野,还是“在朝”,沙龙都时不时放出“惊人之语”。

1998年,刚刚度过70岁生日的沙龙再次进入他政治生涯的活跃期。当年10月,时任总理的内塔尼亚胡任命沙龙担任外长,授命他领导以方谈判代表与巴勒斯坦方面就最终和平协议举行会谈。

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应非常激烈,巴方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对沙龙的任命等于向世人宣布,以方将终止最终地位阶段的谈判,他们选择了不要和平而是流血的道路。”

沙龙惯于强硬,但有时候沙龙又表现出人意料的灵活。

1997年6月,被认为是当时内阁中最强烈反对同巴勒斯坦实现和平的基础设施部部长沙龙秘密会晤了巴方领导人阿拉法特的亲密助手阿巴斯。消息传出,沙龙的不少政治盟友都表示震惊,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设想过,多次公开表示“决不同阿拉法特握手”的沙龙会私下里同他的下属会晤,而且据巴方领导人阿拉法特说,这次由他本人从中协调的会晤,其目的就是恢复中东和谈。

以色列媒体在揣测沙龙此举意图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位对他的看法。一家报纸这样写道:“不要惊奇,因为他是沙龙。”

沙龙对记者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认为他是反对和平的。他历数自己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光荣史”:贝京执政期间,参与了同埃及的和谈;以色列和约旦缔结和平条约,他的贡献无人能及;全程参加了以巴达成怀伊协议的谈判。他说,在与阿拉伯人的谈判中,他从不开“空头支票”,他所承诺的“让步”都是能做到,或者是想做到的。他强调:“利库德集团加入政府,不是和平的阻碍,而是对和平的贡献。”

沙龙牵动巴以局势

中东几十年的历史造就了沙龙的传奇。但历史总在发展,人也要随之而变。沙龙也一样。

沙龙最大的改变在于,他终于从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多年立场转到承认可以接受巴勒斯坦建国的现实上。去年8月,沙龙在耶路撒冷说,只要以巴双方就巴建国条件达成共识,对以色列安全不构成威胁,利库德集团和他本人就可以接受巴勒斯坦建国。

但是,沙龙的立场是有条件的。在坚持自己条件方面,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强硬。他多次指出,独立的巴勒斯坦只能拥有有限的警察,不能拥有军队,巴边界必须置于以色列的控制之下,同时以色列有权使用巴领空。

目前巴以和谈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沙龙日前已经明确表示,他如果当选,将不理会巴拉克与巴勒斯坦方面签署的任何成文协议,只会“依照人民的意愿办事”。沙龙的政治倾向是一贯反巴,这一番话的含义也不言而喻。当初他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直闯“圣殿山”,今后完全有可能置和平于不顾。

因此,外界分析说,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巴以局势的走向,有一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一定不要忽视,他就是沙龙。尽管沙龙极力给自己戴上一顶和平之冠,但人们仍然担心,他所说的“由我参加的政府不可能是战争政府”这番话,是不是“空头支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